在位于秦巴腹地的汉阴县漩涡镇,凤堰梯田的稻浪不仅孕育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更滋养出一套充满泥土气息的民主协商机制——“凤堰共声”。深耕这一议事协商品牌,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破解民生难题、激活振兴动能。
民意收集零距离:让心声“听得到”
如何精准捕捉群众所思所盼?漩涡镇的干部们有套“笨功夫”与“巧办法”:“白天上门唠家常,晚上群里听心声,电话连线问老乡”——这便是他们的工作写照。镇村干部不再坐等群众上门,而是主动迈开腿、俯下身、张开耳。今年以来,干部们累计走访超过1500户,在21个村(社区)微信群实时响应,覆盖在外务工乡贤超2000人次。无论是中银村村民老吴在院坝会上担忧的“老哇嘴过河桥水淹危险”,还是外出务工村民在微信群提出的“回家新能源汽车充电难”,或是堰坪村烟农在田间地头念叨的“想扩大规模缺设备”的心声,都被一一记录,成为议事协商的鲜活议题。渠道畅通了,百姓的心声自然就“聚”起来了。
议事协商在身边:让办法“商量着来”
光听到心声还不够,关键是如何变“想法”为“办法”。漩涡镇把议事厅“搬”到了群众身边:院坝里、田坎上、微信群中,都是“草根智囊团”的“主战场”。依托“1+5+X”模式(党组织引领+多类代表+灵活参与),各村组建了超过300人的议事骨干队伍。每一次协商,都是观点的碰撞与智慧的融合。干部群众坦诚交流,你一言我一语,在平等对话中凝聚发展共识。
茨沟村便民桥怎么建?经过几轮协商,在乡贤、包工头、村民共同谋划下,确定了“慈善协会捐7万+村民投工”的方案,一座长8米、宽6.5米的便民桥1个月就通了,解决了200多户村民的出行问题,绕路少了六七里。
堰坪村烤烟产业如何升级?几次田间议事会后,思路清晰了:镇属企业汉漩众联投资10余万元建设3座新烤房;村里推选2名烟农代表全程监督质量;村集体还拿出8万元入股支持大户发展。种植户林兴成受益扩大烤烟种植规模至80亩,乐滋滋地说:“设备和资金到位,今年产量质量都有盼头,增收10万不是梦!”
成果落地惠民生:让协商“说了不白说”
协商成果不能“纸上谈兵”,最终要落到百姓心坎上。漩涡镇建立了严密的“闭环”机制,确保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效。
责任到人高效“办”:每一项协商决议都明确了谁来干、何时干,比如便民桥、烤烟房项目都指定了责任人。镇上还成立督查组进行动态跟踪,对滞后事项挂牌督办。
阳光透明科学“评”:事情办得怎么样,群众说了算!进展通过21个村微信群、公开栏定期“晒单”,干了什么、干得怎样一目了然。每次议事会首个议程即“回头看”,反馈上轮议题落实情况,接受群众质询与满意度测评。真正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品牌深化聚合力:让协商“守青山富口袋”
“凤堰共声”不仅解民忧,更凝聚了守护绿水青山、建设和美家园的强大共识。
聚焦生态“国之大者”:以“生态红链”为纽带,创新“网格员+党员+群众”三级协同治理模式,将山林防火、污染治理、生物保护等核心议题纳入议事协商,推动全民参与,守护好“中央水塔”,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议事成果转化为振兴动力。堰坪村的烤烟产业发展,不仅实现设备升级、产量提升,更通过入股带动村集体和种植户增收,“烟叶子”变身“金叶子”,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共建共享和美乡村:“共识、共商、共办、共评”理念深入人心,“有事好商量”融入村规民约与百姓生活。干群关系从“你干我看”转向“齐力共建”,乡村振兴的“幸福之门”在协商共治中被一扇扇开启。
从“凤堰共声”到和谐共鸣
“凤堰共声”,声声入耳,事事关情。漩涡镇的生动实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鲜活样本。它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证明:“议事厅不在会议室,而在群众身边;金钥匙不在文件里,而在百姓手中。”简单说,议事协商的成功在于“让群众当家作主”。它不花钱、不费时,却换来了民心凝聚和社会和谐。这条路,没有终点——因为村民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卷!
编辑:曾萌萌
编审:黄琪雅 文婷
终审:邹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