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这钱您拿着,给家里用。”在紫阳县失能特困人员护理中心的院子里,康复后的陈自强(化名)将两万元现金郑重地交到父亲陈洪国手中。老陈颤抖着手接过,这位从汉阴县漩涡镇田堰村赶来的花甲老人,望着眼前衣着整洁、目光坚定的儿子,眼眶瞬间湿润了。这感人一幕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尊严、希望与社会关爱的动人故事。


从患者到职工,一份工作点燃希望之火

四年前,陈自强还是一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他康复状况良好。出院时,医院通过精准转介机制,将他推荐给了长期致力于助残就业的安康硕正实业有限公司。

硕正公司向陈自强敞开了大门,不仅接纳了他,更将他派遣至紫阳县失能特困人员护理中心工作,与其他员工同工同酬。在这里,他每个月能稳定获得约2300元的工资,公司还为他缴纳了职工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这份工作,不仅仅是经济来源,更是他回归社会、重拾生活信心的支点。

“公司把他们完全当作正常员工看待,提供平等的就业条件和有尊严的工作环境。”硕正公司负责人马银波表示,“我们相信,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工作机会。”

特别的探望,党支部架起暖心桥

陈自强的父母居住在汉阴县漩涡镇偏远的深山里,交通不便,对儿子出院后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既牵挂又担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安康市汉阴县康复托养中心联建党支部书记魏龙江主动作为,安排车辆将老人从大山深处接到了陈自强工作的地方。

这次探望,给了陈自强一个大大的惊喜。硕正公司负责人马银波陪同老人仔细参观了儿子工作的环境和整洁的宿舍,与他们亲切寒暄,了解生活细节。亲眼看到儿子在安全、友善的环境中自食其力,精神状态良好,老人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两面锦旗,无声的感谢与认可

临别之际,陈自强将积攒下的两万元工资交给父亲,作为家庭生活费和正在上高中的女儿的教育费用。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责任担当,更证明了通过康复治疗和就业支持,精神障碍患者完全有能力创造价值、回馈家庭。深受感动的陈洪国,分别向硕正公司和失能特困人员护理中心送上了精心准备的锦旗。红彤彤的锦旗上,金色的字句承载着这个家庭最真挚的感激,也是对这家社会责任企业助残模式最有力的肯定。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安康市汉阴县康复托养中心常年为稳定期的精神障碍者和智力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中青年精神障碍者,组建康复工(农)疗队开展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由一名党员帮扶一名康复者,打造“党建+新生活”的康养模式。同时,开辟庇护性就业基地,与安康硕正实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为稳定期精神障碍者提供就业机会,每月为他们发放生活补贴,为其购买职工养老保险,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目前,已有11名稳定期精神障碍者实现就业,个别人员存款已达9万余元,基本形成了稳定期精神障碍残疾人自助互助,重返社会的基本目标。


“让精神障碍患者享受优质的医养服务,帮助更多的患者康复出院,融入社会,自食其力,过平常人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安康市汉阴县康复托养中心党支部书记魏龙江坚定地说道。

编辑:倪健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