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咕……”晨曦初露,汉阴县蒲溪镇田禾村的千亩林间传来阵阵鸡鸣。一只只毛色油亮的土鸡穿梭于松林之下,时而啄食野草虫蚁,时而振翅追逐,为静谧的山林平添生机。“林下养鸡不仅让鸡‘住’得舒坦,还能给土地‘加营养’,这些‘森林粮库’里跑出来的土鸡,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每斤卖到15元还抢手。”2月21日,养殖大户沈兰玲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汉阴县深入贯彻落实“向森林要食物”的战略部署,依托69.5%的森林覆盖率,创新打造“林下经济+森林粮库”发展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山林成为“绿色银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全县林下产业总值突破4.23亿元,带动万名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县林业局干部刘定力算了一笔“生态账”:“一亩林地若单纯种树,年收益不足千元;发展林下养鸡,既能节省饲料成本,鸡粪反哺林地提升肥力,综合效益可翻三倍。”如今,全县林下养鸡规模达150万羽,蒲溪镇田禾村、双河口镇斑竹园村等10余个基地形成集群效应,“汉阴林下溜达鸡”知名度明显提升,效益可喜。
在汉阳镇金红村,林下养蜂场同样红火。“蜂箱摆在林间,蜜源来自野花和中药材花,产出的‘百花蜜’一斤能卖80元!”合作社负责人沈秀萍说。目前,全县林蜂养殖超2万箱,林下禽蛋、蜂蜜等“森林粮食”产品年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真正让“绿叶子”变成“金票子”。 
如果说林下养殖是“森林粮库”的“短平快”项目,那么林下中药材种植则是汉阴布局的长远“棋局”。在铁佛寺镇千亩林药复合基地,天麻、淫羊藿、黄连等药材在树林下蓬勃生长。“林下种药不占耕地,树木遮阴保湿,落叶腐殖质提供天然肥料,亩均效益是普通农田的2倍!”基地负责人介绍。 
汉阴县与省中医药研究院合作,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林下中药材基地1.24万亩。平梁镇种植户晏洪明指着自家的淫羊藿田说:“林下仿野生种植的淫羊藿苷含量比大棚种植高30%,药企上门收购,每亩年收入超万元。”目前,杜仲、天麻切片、淫羊藿茶等深加工产品已进入国内中药材交易市场。 
在汉阴,“森林粮库”的内涵还在不断拓展—— 
林菌共生,铁佛寺四合村利用林间湿度优势,种植羊肚菌、赤松茸等高端食用菌,亩产收益突破5万元; 
双河口镇佳林核桃园区在核桃林下套种魔芋、红薯,实现“树上果+地下粮”立体丰收; 
漩涡镇依托千亩梯田林带,推进林旅融合,开发林间民宿、生态研学游,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下一步,汉阴县围绕《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构建‘林下生产、林中体验、林外加工’的全产业链,计划到2026年打造5个亿元级林下产业集群,培育‘汉阴林粮’区域公共品牌,让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生态产品走出秦巴山区。”县林业局副局长储涛表示。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汉阴县用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通过科学规划林下空间,既守护了秦巴山区的生态屏障,又让群众端上了“绿饭碗”,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随着“森林粮库”工程的深入推进,汉阴或将成为陕南绿色发展的新标杆。

编辑:李西明

编审:黄琪雅 文婷

终审:钟明明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