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汉阴县城关镇新星村,一幅丰收的画卷在设施农业大棚里徐徐展开。走进连片的蔬菜大棚,扑面而来的是湿润的泥土气息和辣椒特有的辛香,一排排齐整的辣椒植株青翠欲滴,鲜红的辣椒缀满枝头,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格外喜人。村民们穿梭于田垄间,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采摘、装筐、搬运,有条不紊,欢声笑语与忙碌身影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秋日增收的“致富曲”。

新星村地处城关镇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如何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一直是村“两委”班子思考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设施农业以其高效益、抗风险、可持续的特点,进入了新星村的视野。经过深入分析,村集体将目光锁定在发展高标准大棚蔬菜种植上,以此作为强村富民的新引擎。
2023年,是新星村设施农业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关键一年。村“两委”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采取了更为科学审慎的态度。他们先后组织多次实地调研,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土壤特性,外出考察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同时,广泛征集村民种植意愿,确保项目能落地;综合考量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技术可行性后,最终选定了产量稳定、市场接受度高的优质辣椒品种作为突破口。该村迅速整合资源,建起10座标准化温室大棚,并探索建立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村集体发挥组织协调优势,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统筹;合作社专注于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和市场对接;农户则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或自主承包等方式参与其中,获得多重收益。这种模式有效凝聚了各方力量,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我们这批辣椒,可是抢了‘时间差’的!”合作社负责人龙洁指着满棚的辣椒介绍,新星村的大棚辣椒采用了巧妙的错季种植模式,通过调控大棚内的温湿度,使辣椒的上市期恰好避开了露天辣椒大量集中上市的高峰。这不仅有效规避了市场饱和带来的价格风险,反而因其“人无我有”而占据了市场先机。
“我们选用的‘湘辣7号’等品种,抗病性强、产量高。在大棚里,温度、湿度、光照都能得到比较精准的控制,病虫害发生少,果实个头均匀、色泽鲜亮、肉质肥厚、口感清脆,品质比传统露天种植提升了一大截。”第一书记徐婧介绍,每亩辣椒能收2000斤左右,因为品质过硬,每斤能比普通辣椒高出0.5元左右,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
小小辣椒,已然成为新星村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它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路径。
编辑:倪健
编审:黄琪雅 文婷
终审:邹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