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的祭祖节日,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以祭祖扫墓为主,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晋代陆机有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zhuó)秽(huì)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fú)禊(xì)、踏青的生动写照。  
清明祭祖(拜清)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追念先人功德、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祭祀祖先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现代清明节要文明祭祀,不放鞭炮,注意防火。  
家庭家教
我们在清明祭祀追念先祖功德的同时,要传承先祖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优秀家训文化,建设好家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论述中提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第三条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  
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第二章家庭责任  
第十四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第十五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下列内容为指引,开展家庭教育:  
(一)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二)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三)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五)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六)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  
(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二)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九)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  
家训家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持续巩固提升“中国家训文化之乡”,建设锦绣汉阴。我县在“弘扬好家训·树立好家风”活动方案中将4月定为家训家风宣传月,清明节所在周为家训家风宣传周,每月5日为家训家风宣传日。  
我国传统家训要义从“修身、齐家、奉公、守法”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新民风“诚、孝、俭、勤、和”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有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训如: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者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周恩来“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只能出差顺路时看看;来者一律住招待所;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没有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去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本县部分姓氏家训如:沈氏家训“身者不可不修、教子不可不严、志节贵乎坚贞、输粮不可不先、穷难不可不周、出仕不可不清、赌博不可不戒”。旋涡堰坪吴氏家训“夫妻和睦,互敬谦让;友爱兄弟,孝顺爹娘。以诚交友,远恶近良;热心公益,友邻相帮;”。蒲溪后坝杨氏庭训“为人父母,训子要紧。欲训其子,先修己身。己身不检,何以教训。身心不正,殃及后孙。”。蒲溪文氏家训“不可趋炎附势苟且阿谀;不可贪恋酒色损德伤身;不可为己所欲而损於人;不可为私情而废公义。”。汉阴义门陈氏祖训“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居功毋骄,见恩必谢。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中坝张氏(泾阳支系)族规“修德养性,行端品正。坚守孝道,孝亲敬老。教子从严,切莫放任。拒沾恶习,戒赌束行。”。  
立家训树家风  
家庭开展家训六项活动:立家训、亮家训、学家训、说家训、行家训、树家风。  
立家训,就是订立自己家庭的家训家规,可用本家族家训的已有条文,也可修改完善,也可重新订立。  
亮家训,就是亮出展示家训,把家训条文展示在家中显眼位置墙上,便于观看诵读,耳濡目染,润物无声。  
学家训,就是学习家训条文,理解内容含义,内化于心,升华心境。  
说家训,就是传说家训,把家训说给家人、族人、亲戚及其他人,营造正能量社会舆论。  
行家训,就是践行家训,把家训外化于行,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按家训要求去做,按家训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按家训要求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有益的事。  
树家风,就是树立良好的家庭风气,使家庭全体成员践行家训得到社会的好评。成为新时代和谐社会的幸福家庭。  
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建设幸福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编辑:沈杰

编审:余涛 王义林

终审:钟明明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