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阴县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活动,开展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成效明显,为法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乡村治理工作大局,强化普法工作的实效性。县司法局扎实开展乡村“大普法”系列宣传活动,深化宪法和民法典等重点内容宣传,经常性到村、社区、企业、集镇等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发放各类普法宣传资料、宣传品20万余份,组织开展法治电影进乡村巡回演出活动220余场次。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实行“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持续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了以花月湾法治文化公园为代表的法治文化阵地集群,将法治文化与家训文化、廉洁建设等有机结合,全县各村(社区)实现至少有1个法治文化阵地,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突出重点对象,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依托“321”基层治理模式,大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全县共遴选乡村“法律明白人”1745名,覆盖全县各个村组。推行“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把村(居)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和“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结合起来,36名村(居)法律顾问与村(居)“两委”委员身份的“法律明白人”结对863人,形成了一支群众身边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队伍。
抓“三调联动”,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工作格局。10个镇全部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行矛盾纠纷统一受理、综合研判、归口办理、联合化解。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出台《人民调解案件“一案一补”实施办法》,全县累计兑现补贴资金150余万元,极大调动了广大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动“两说一商”、诉源治理、“互联网+”等多元化解、多元治理等经验落地见效,切实将矛盾纠纷预防在前端、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全面促进基层法治建设。落实“四民主三公开”制度,让党员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探索打造“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示范村,为实现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巩固提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成果,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通过示范引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推行“321”基层治理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创造性地发挥了三级网格员在“三治融合”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创新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的“两说一商”工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和法治乡村建设。试点推进镇综合执法改革,创新推行“村社区吹哨、执法队报到,镇呼县应、上下联动”的镇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涉农行政执法,形成了“三张清单明权责、一个平台管调度、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网络连百姓”的“县镇一体、条抓块统”执法格局。
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合公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行政复议、“148”法律服务等资源,建立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各镇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实现群众法律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建设覆盖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军人军属、妇女等重点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依托零工市场、司机之家、户外劳动者之家、美团骑手之家设立了4个新就业群体法律援助工作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治体检四个方面法治服务。积极拓宽公证工作领域,持续推行公证“一次办”“上门办”机制,积极参与县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幼儿园入学、保障房分配等公益性公证。依托“数字汉阴”平台,将原“法治汉阴”公众号升级为“法治汉阴”综合平台,新增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功能模块,实现司法行政业务“一网通办”。
编辑:倪健
编审:黄琪雅 黄智发
终审:钟明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