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意识恢复,能按指令抬手了!” 当汉阴县人民医院卒中团队在术后第二天观察到这一幕时,连续奋战一天一夜的疲惫瞬间被喜悦取代——这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保卫战,他们赢了!

危急时刻:82岁老人突发昏迷,生命垂危

“医生!快救救我母亲!”伴随着家属焦急的呼喊,一位82岁老人被120紧急送医,抵达时已陷入深度昏迷,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卒中中心团队迅速评估,初步判断为急性脑梗死,情况危急,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CT平扫排除脑出血后,第一时间为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并加急完成头颈部CTA+CTP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为脑干和小脑的急性梗死,而供应脑干生命中枢的基底动脉完全闭塞了。基底动脉是维系心跳、呼吸的“生命主干道”,其闭塞意味着患者已站在生死边缘。

艰难抉择:高风险手术成唯一生机

然而,静脉溶栓后患者病情并未好转,意识障碍持续加重,呼吸、血压频繁波动,生命体征濒临崩溃。卒中中心团队迅速集结院内专家紧急会诊,摆在面前的是一条两难之路:患者82岁高龄,心肺功能、肾功能均不佳,若实施介入取栓手术,麻醉及手术风险极高,堪称“九死一生”。若放弃手术或转院治疗,转院途中的颠簸与时间延误,将让患者随时面临死亡风险。

“不手术,患者生命可能随时终结。手术,虽风险巨大,却是唯一的希望。”神经内科主任王定波语气坚定。团队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坦诚地沟通,详细说明病情与手术风险。家属经过慎重考虑,选择手术治疗。

迎难而上:多学科协作打通“生命通道”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为抢抓最佳救治时间,神经内科、麻醉科、导管室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展开缜密的术前准备。卒中团队凭借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复杂的血管结构中精准操作。经过数小时的精细奋战,原本闭塞的基底动脉被成功开通,术后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完美显影,血流恢复通畅!

术后守护:奇迹在精心照料中发生

术后,老人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血压、心率仍出现多次波动。医护团队 24 小时坚守床旁,实时监测生命体征,精准调整用药剂量,每一次指标变化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术后第二天,奇迹发生,老人缓缓睁开眼睛,能够清晰回应医护人员的指令,成功脱离生命危险。经过后续的精心治疗与护理,老人逐渐康复,顺利出院。

汉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定波介绍: “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是由于基底动脉血流中断导致脑干、小脑等后循环区域缺血坏死的严重脑血管疾病。基底动脉是脑干(维持心跳、呼吸等生命中枢)和小脑的主要供血血管,其闭塞可引发高致死率(未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0%)和高致残率。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可能会存在眩晕、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往往容易忽视而延误病情,一旦出现肢体麻木、四肢瘫痪、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病情常会迅速进展,严重可致残致死,早期识别、及时送医,溶栓或介入取栓快速开通血管,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脑卒中预防:
1.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
2. 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血脂、血压、血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
3.如存在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应遵医嘱积极控制并达标。
4. 识别预警信号:突发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力、眩晕、步态不稳需立即拨打120就医,避免延误黄金救治时间。

编辑:沈杰

编审:黄琪雅 文婷

终审:钟明明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