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汉阴大地迎来丰收季。在汉阴县的各个渔业养殖基地里,一场场热闹的捕鱼作业正在进行。而带领乡亲们把 “鱼塘” 变 “金库” 的,正是从打工仔成长起来的高素质农民——陈小松。

在蒲溪镇公星村的养殖基地,陈小松带着捕捞队将一网鲜活的富硒鱼捕捞上岸,银鳞闪烁间,渔民们忙着称重、分装,即便雨水淅沥,也挡不住抢运鲜鱼的热情。
陈小松:
【现在按照八块钱一斤,一网有七八千斤,收入就是五六万块钱。】
丰收季里,汉阴鱼的好品质吸引着各地客商。
外地客商 党明:
【这边的鱼的品质相当好,安康本地鱼,我们现在主要是供商超,还有餐厅配送。】
时间回到2011年,在外做厨师的陈小松,带着对家乡的牵挂回到汉阴。当看到家乡1.2万亩宜渔稻田时,他敏锐嗅到了 “生态养殖” 的商机。2014年,他成立公司,从清淤挖塘到投放鱼苗,凡事亲力亲为,哪怕泡在田里三天三夜,也咬牙坚持。
陈小松:
【2017年的时候,因为秋季气温的交错,我们这个塘当时养了5万斤左右的鮰鱼生病,导致当时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
沉重的打击让他明白了科技是丰收的关键。他跑遍省内外养殖场 “取经”,县农业部门的产业专班还帮他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水产研究总站专家,请来技术指导,引入 “两微一基” 生态养殖技术,靠微生物调水、改底搭配增氧设备,有效减少鱼病、提高产量。随着产业的发展,2018年,他牵头成立县渔业协会,114户农户加入,实现统一供苗、饲料、培训、销售。协会累计赠送鱼苗30万尾,年技术指导超50次,还通过电商将汉阴富硒鱼、稻田虾销往全国。
村民张本雄早些年在外打工,在得知家乡的渔业产业发展壮大后,也选择了返乡学习养殖技术。今年6月,建起了3亩半的冷水鱼养殖场。
涧池镇民主村村民 张本雄:
【以前没技术不敢弄,现在有协会指导,有什么问题跟人家沟通,因为我们这里水源比较充足,效益乐观。】
水产养殖不仅让村民增收,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在铁佛寺镇集中村,村合作社通过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既解决了村里土地征收问题,又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
集中村党支部书记 唐家明:
【我们今年水产养殖预计经济收入能达到10万元。】
汉阴渔业的丰收,不仅是一池池鲜鱼的收获,更是乡村振兴路上 “领头雁” 带动群众共富的生动实践。在县农业部门的规划下,陈小松又有了新的目标:建鱼种繁育基地降成本、推工厂化养殖提规模、打造 “汉阴桃花鱼”“安康汉水鱼” 品牌、促渔业与旅游教育融合发展体验经济。
汉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徐春明:
编辑:吴九九
编审:文婷 黄琪雅
终审:方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