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支撑、环境改善,更需要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优良治理的深层滋养。在汉阴县汉阳镇长红村,“诚信”二字,已从朴素的道德准则,升华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密码”,成为这片沃土上最珍贵的名片、最强大的磁石。这里,诚信的种子深植人心,在乡野阡陌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一诺千金:铸就乡村精神脊梁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再苦再难账要还清!”李发银的嘱托字字千钧。2015年,时任村副主任李达安为村集体产业奔波时遭遇车祸,重伤昏迷,巨额医疗费如山压顶。七旬老父李发银,凭着数十年积攒的“信得过”口碑,奔走乡邻,筹措借款15万元,加上贷款凑足30万救命钱。李达安伤未痊愈便与妻子远赴他乡务工,在矿场隧道咬牙苦干,收入微薄却坚持“每赚一笔就归还一笔”。2021年,当李发银将最后一笔欠款郑重送回乡亲手中,他归还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一个家庭以坚韧与诚信铸就的尊严丰碑。

这个事如春风般传遍长红村的沟沟坎坎,“诚信”二字,从此在村民心中重逾千钧。这并非偶然,它源于邻里守望、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更得益于新时代文明建设的深耕细作。长红村常态化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先进典型表彰、“道德讲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发村民的荣誉感和内生动力。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坚持“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不轻易承诺,承诺必兑现,以实干担当取信于民,让诚信成为乡村最坚实的精神脊梁。

信任互哺:浇灌治理善治之花

“邝支书,去年帮我垫的医保费,我刚转给你了!实在对不住拖这么久!”8月4日,当李达兵充满歉意地打来电话时,邝国友爽朗回应:“都是一个村的,别客气!更要谢谢你讲诚信、支持咱村工作!”在长红村,信任是干群之间最温暖的纽带,在细微处绽放光芒。村民李达兵常年在外务工,去年未能及时缴纳医保,知道其重信守诺的人品,村支书邝国友和村干部决定先行垫付,这份基于品格的信任,收获了诚信的回响。

信任的暖流,更在困境中彰显价值。村民杨青富一家勤劳本分,口碑甚好,妻子突患重病家庭陷入困境。村干部积极为其申请救助、筹措善款,面对后续医保费用虽忧心却难开口催缴。杨青富察觉干部为难,主动找到邝国友:“邝支书,看病多亏医保减负,这保障不能断!能否麻烦再帮我们垫交明年费用?钱我一定还!”朴实的话语,传递着对政策的认同、对诚信的坚守和对干部的信任。“没问题!”驻村干部当即拿起手机代缴。这份双向奔赴的信任与担当,成为干群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长红村探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治理策略,对诚信良好但暂时困难或联系不畅的村民,由干部先行垫付医保、社保等费用。此举不仅确保惠民政策“应享尽享”,更在一次次垫付与践诺的良性循环中,让信任之桥愈发坚固,推动全村医保参保率走在全县前列,探索出一条以诚信促善治的有效路径。

诚能生金:激活产业振兴动能

在长红村,诚信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隐形引擎,在逆境中淬炼出夺目光芒。

村民张立保的经历便是明证。2019年,他带头种植的300亩油菜遭遇罕见干旱亏损。面对眼巴巴盼着工钱的乡亲,他没有推诿,掷地有声:“大伙放心,工钱,我张立保绝不拖欠一分!”他四处筹措,硬是凑齐10多万元,一分不少发到务工村民手中。这份绝境中闪耀的诚信,成了他最硬的“金字招牌”。2022年,当他决心发展200亩魔芋产业时,信任的种子已然开花结果:供应商主动赊销6万元种苗。更令人动容的是,参与劳作的村民们主动提出:“工钱先放你这儿周转,等你宽裕了再给!”如今,张立保的魔芋地郁郁葱葱,带动村里留守中老年劳力稳定增收近20万元,诚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这股诚信的力量,同样托举着魏厚平夫妇的“小魏家常菜”从门可罗雀走向基业长青。创业初期生意惨淡,夫妻俩没有气馁,坚信“做生意就是做人,做餐饮一定要讲诚信”。他们坚持每天凌晨采购最新鲜的食材,像对待艺术品般反复琢磨每道菜的火候调味,将每位顾客视为贵宾,认真听取意见。“顾客的信任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严控食材和环境,让客人吃得放心安心。”魏厚平说。凭着过硬品质、贴心服务和不变的真诚,小店口碑在食客间口口相传,烟火气日渐兴旺,诚信经营成就了发展智慧。

从李发银一家五年艰辛践诺铸就的精神丰碑,到医保垫付中干群互信的双向奔赴,再到张立保以诚破冰、聚拢资源,小魏夫妇诚信经营赢得市场,长红村的实践深刻昭示:诚信,是乡村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凝聚人心、优化治理、激活产业的“金钥匙”。当一诺千金的品格深深扎根于乡土,它便成为乡村振兴最深厚、最可靠的底蕴,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长红村的实践,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富有启示的“诚信样本”。

编辑:吴九九

编审:文婷 黄琪雅

终审:方亮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