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汉阴县漩涡镇凤堰梯田的油菜花田翻涌成浪,乡间小路上,背着背篓的老人正将新采的菌子分送给独居乡邻,社区广场上,孩童们围着“孝义文化长廊”诵读家训的童声清脆悦耳。在这片承载着几百年移民记忆的土地上,一场以“孝义善举”为内核的文明实践,正化作春风细雨,浸润着乡村文明的土壤,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文化浸润,激活孝义基因

“儿女孝,父母安,和睦相处天地宽......”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组织编排的《二十四孝新观念》快板节目在吴家花屋门口开展日常巡演,吸引了周围群众驻足观看。茨沟村村民吴大姐一边跟着竹板节奏拍手,一边感慨:“这快板唱到心坎里了!以前总觉得‘孝顺’就是给老人塞钱送物,现在才明白,陪爹娘说说话、帮他们视频见孙子,才是最大的孝心。”

漩涡镇依托移民历史,深挖吴氏家训中“精忠报国”“扶危济困”的孝义精髓,在茨沟村吴家花屋打造家训展览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主题布展,让村民和游客在青瓦白墙间感悟家国情怀;组织编排《二十四孝新观念》原创快板文艺节目,通过“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活动,在各村进行巡回演出,以群众听得懂、看得明、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孝义文化送到群众身边;同时,构建起立体化宣传体系,在漩涡发布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发布孝义善举专题内容20余期,组织基层宣讲40余场次,常态化开展“孝义新风进万家”活动,推动全镇形成“讲孝义、崇正义、尚忠义、重信义、明大义”的良好社会风尚。

“孝义之星”,点亮万家灯火

通过群众举荐、村组推荐、镇党委统一审核的民主评议机制,全镇涌现出孝义示范村3个、孝义善举先进个人10人。“汉阴好人”吴兆弟17岁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照顾瘫痪父亲的事迹被改编成宣讲稿,在全县孝义善举宣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东河村周继红以一人之力赡养3位残疾家人,供养2名学生的事迹获得全县“孝义之星”表彰;武进凤、吴顺明等“孝义之星”用“带老就医”“勤俭持家”的凡人善举,诠释着新时代孝义内涵。漩涡镇堰坪村率先打造谷家湾孝义善举示范带,结合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村范围内评选出“千万工程”示范户10户,孝义善举示范户10户,引领全村上下携手并进,共建文明家园。

道德评议,唤醒乡村温度

“冯氏先祖规定‘亲有疾,药先尝’,现在咱们改成‘亲有疾,陪夜诊’。”在东河村的道德评议会上,村支书吴东林将《冯氏家训》给群众代表一人打印了一份,同时通过村民大会将孝义善举列入了村规民约的重点内容。在县城务工的王某因常年不赡养老人被列上“曝光台”,面对乡亲们的目光,他红着眼圈说:“在外面忙着确实没有时间照顾家人,现在才明白,多回家看看是对老人最好的孝顺。”评议会上,王某现场立下每个月至少回家陪伴老人2次的约定。

如今,这样的道德评议会在全镇21个村常态化开展,累计帮教转化20余名“黑榜人员”。镇政府还为各村制作发放了“践行孝义善举 共建文明漩涡”倡议书40余份,设立“孝义善举榜”和不孝不义等违反公序良俗行为“曝光台”,对评议出的各类孝义模范、先进典型定期上榜,对不孝不义不诚等行为进行道德评议曝光和帮教转化,引导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推动全社会践行孝义善举,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志愿服务,传递互助风尚

“张奶奶,我给您测个血压!”在集镇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志愿者小刘正在为老人提供血压测量服务。漩涡镇依托全镇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立志愿服务队,培育“银龄风采”孝义善举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以“助老、敬老、爱老、伴老”为主题,通过“政府搭台+乡贤助力+社会参与”的模式,为辖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文娱、餐饮等志愿服务,帮助老年人享受到便利服务;在清明节、“七一”建党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广泛开展“传承好家训树立好家风”“祭扫红军墓”“孝老生日会”等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年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积极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由平均年龄58岁的阿姨组成的集镇社区舞蹈队在全市反诈主题广场舞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编辑:邱潮

编审:黄智发 黄琪雅

终审:邹菲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