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深秋里的汉阴县双河口镇,美丽庭院错落有致、文化广场功能齐全、农家书屋藏书丰富……偶见三三两两去田间忙碌的村民,大家眼含笑意地点头问好,阵阵文明之风扑面而来,一幅幅民生幸福图徐徐展开……
“我经常到这里来,有时打柔力球,有时看下书,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增添了很多见识。”晨曦下的三柳村文化广场格外清新亮丽,刚刚晨练完毕的张雪萍习惯地从便民书架上取出一本杂志,享受惬意的阅读时光。她告诉笔者,这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书馆不久前开馆,馆内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书籍种类繁多,纸质书、电子书一应俱全,闲暇时间看看图书成了当地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时尚方式。
近年来,该镇积极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了一系列融合图书借阅、农事品展览、田园书房、文化沙龙和餐饮服务的新型文化阵地,如农事文化书吧、露营文化大舞台等。此外,定期组织农家书屋间藏书流动,旨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公共文化服务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琴瑟和鸣的“大合唱”。
近日,该镇举办的文化活动“三下乡”暨“文化点亮家园”戏曲进乡村惠民巡回演出活动在斑竹园村文体广场开演。“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戏曲表演,真过瘾,希望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观看演出的汪前余兴奋地说道。
近年来,该镇积极探索创新文化活动新形式,创新“三单式”文化服务供给方式,采取农村文艺队伍、业余剧团、专业演出公司相结合的措施,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进乡村”“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将文艺“大餐”送到百姓身边。
“我们先后组建文化社团4支,村民文艺志愿服务队10余支,为各类文艺团体免费提供场地、设备、服装、道具等公共文化服务,并配足经费和师资力量。每年开展各类文艺下乡和广场文艺汇演50余场次,实现了从‘管文化’向‘办文化’的转变”。该镇公共文化服务站负责人李晓玲介绍道。
如果说,“文明”是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文化遗产”便是增强乡村文明色彩的调和剂。
“先将选好的牛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取出用刀刮制四次……”在该镇举办的“乡村工匠”暨非遗文化传承培训班上,汉阴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吴善将从汉阴皮影制作、历史传承、操纵技巧等做了细致的讲解和示范,一张小小的皮影激发了大家对非遗文化的极大兴趣。
作为全省重点打造建设的文化旅游名镇之一,该镇聚焦维护非遗生存空间,以沉积千年的驿站文化遗产为底蕴,利用古镇沿街的酒肆、茶社、铁铺、油坊等古店铺展示当地历史文化;并围绕双河口烧火狮子、皮影戏等非遗文艺创作和传承培训,开展家训文化进万家、非遗文化进景区等文化活动。同时加快推进陕南抗日第一军战斗旧址陈列馆、陕南红色国防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项目建设和双河口古镇AAAA旅游景区创建,形成以爱国教育、廉政文化、国防教育等红色文化品牌,不断做精做深公共文化服务“下半篇文章”。
从“等客上门”到“服务上门”,双河口镇正逐步向精准供给的目标进发,努力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这一精神富有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照亮群众幸福生活路。
编辑:倪健
编审:黄琪雅 余涛
终审:钟明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