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汉阴县城关镇,春意正浓,在赵家河村的蜂糖李产业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正在进行,镇党委书记张世洲向村集体合作社负责人和果农算起了产业发展“增收账”,接地气的惠农政策讲解让大家频频点头。今年以来,汉阴县城关镇紧扣群众需求,创新打造“理论宣讲+”模式,通过分众化、互动化、场景化的宣讲方式,在村组院落、社区活动室、田间地头、校园课堂,用一场场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理论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思想动力。
“土味”宣讲,把“文件语”变成“家常话”
汉阴县城关镇的理论宣讲不拘泥于会议室,每周五晚,五一村的“纳凉小广场”都会准时响起快板声:“创新理论指方向,城乡融合谱新章,产业旺、生态美,日子越过越敞亮……”宣讲员吴大刚自编的快板词,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本村发展成就巧妙结合,成了村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曲目”。“以前觉得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的事,现在听吴大刚一说,才知道政策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宣讲员用方言讲案例,我们听得懂、用得上。”村民刘大爷的话道出了许多群众的心声。
为破解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难题,该镇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资源,构建起“1个镇级宣讲服务队+30个村(社区)宣讲小分队+N个特色宣讲点”的三级宣讲矩阵。镇党委班子成员包片联村,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专题宣讲,各村(社区)挖掘乡贤、致富能手、老党员人员等本土力量,成立“院落宣讲队”“田坎宣讲组”,用乡音土话传递政策,实现理论传播“零距离”。
在凤台社区,慈善老年大学的“银发宣讲队”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擅长用亲身经历讲述党史故事;在中堰村,民兵产业园吸纳了一批返乡创业人士、致富能手,结合产业发展解读政策;在长乐社区,由退休教师、医生等组成的“科普宣讲队”,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文化和卫生健康知识。月河村的院坝会上,人大代表朱朝保用推动樱桃产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促增收的案例宣讲:“2022年以来,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樱桃产业,积极策划文旅活动,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群众收入增加了30%。”他的分享让村民们直观感受到理论落地的力量。
“问题导向”,让理论宣讲接上民生“地气”
“夏天一到,我们中坝三组的水质不太干净,能不能向上级申请,把水厂设施设备改造提升一下?”“村里的路灯坏了三盏,夜间出行不安全,啥时候修?”在中坝村的“理论宣讲+民生答疑”专场活动中,村民们带着问题而来,镇村干部、人大代表带着政策清单回应。这样的“双向互动”模式,让理论宣讲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桥梁。
该镇坚持“宣讲跟着需求走”,将理论政策与民生服务相结合,该镇党委建立“宣讲前问需、宣讲中问计、宣讲后问效”机制,通过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入户走访、网格微信群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针对性设计宣讲内容,并通过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立“宣讲—反馈—落实”闭环机制,针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提交镇党委政府交办问题、限时解决。截至目前,通过宣讲活动收集意见建议30余条,推动解决道路修缮、管网改造、稳岗就业等民生实事13件。
在城关镇中心小学的“家长课堂”上,宣讲员不仅解读“双减”政策,更现场演示如何利用课后服务资源培养孩子兴趣;在驻镇企业车间内,宣讲员结合安全生产工作为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讲解安全生产注意事项,同时排查安全隐患,指导整改。“理论宣讲不能停留在‘讲了什么’,更要关注‘解决了什么’。该镇宣传统战委员龚小艳介绍,始终把理论宣讲与工作实践相融合,才能让群众对理论宣讲有真切的认同。
“立体传播”,让党的声音“声”入人心
为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声”入人心,该镇积极拓展“线上+线下”“传统+创意”的宣讲矩阵。打开“锦绣汉阴.魅力城关”微信公众号,党的创新理论、镇域新闻、新民风建设等信息每日更新,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搭建起党群互动的“连心桥”。
线下场景同样创新不断,在全镇推行的“映前三讲”“百姓讲堂”活动中,村级宣讲员结合殡葬改革、高价彩礼、农村宴大操大办等开展移风易俗宣讲,让群众在互动交流中受教;戏曲进乡村活动中,由村(社区)民间艺术服务队自编创作的乡风文明、反诈骗小品、相声、三句半,则让传统艺术成为理论传播的载体;分布在李家台社区、东南村、凤台社区的、长乐社区、新城社区的“爱心食堂”“爱心驿站”,定期开展的“惠民政策微宣讲”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在歇脚时,就能听到聚焦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的新知识;而在三元村、中堰村、五一村、中坝村的文化墙,“政策图解”“发展愿景”以漫画形式呈现,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学习角”。
最动人的变化发生在群众的精神层面,在全国文明村中坝村,该村创新推出“五义四讲三热爱”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定期开展理论宣讲和志愿服务行动,宣讲员结合“家风家训”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民自发成立“红白理事会”,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文明行动已经成为村民群众的行动自觉。
“转化落地”,让理论成果成为发展动能
理论宣讲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发展实效上。在汉阴县城关镇的实践中,理论学习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在中堰村乡村振兴院落会上,一场由宣讲会引发的讨论正在改变村庄面貌,村民们在听完“千万工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宣讲后,自发提出“共建美丽庭院”倡议,短短两个周时间,拆除违建2处,清理垃圾点12处,建成“微花园”“微菜园”23个,村庄颜值与村民幸福感同步提升。
“我们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都是老乡贤、老党员,既要宣讲政策,更要帮群众解疙瘩!”城关司法所宣讲员龚厚霞介绍,近年来,该镇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平安建设和法治乡村宣讲品牌,以理论宣讲提升群众法律意识,持续深化‘理论+服务’模式,持续把理论宣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紧密结合,让党的声音真正成为建设平安乡村、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
从田间地头到街角巷尾,从院落课堂到网络空间,汉阴县城关镇的基层理论宣讲正在从“被动听”到“主动学”,从“单一灌输”到“双向互动”,在这里,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课本知识”,当“书面语”转化为“真心话”,当“大道理”连接“小日子”,理论的力量便在汉阴城关生根发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编辑:倪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