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汉阴县抓牢“千万工程”这个牛鼻子,为人民群众打造产业发展兴旺、生活环境宜居、乡村治理有效的新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乡村面貌正在悄然发生日新月异变化。
抓主导产业,促群众增收
“我们合作社今年累计采摘蜂糖李和紫皮脆李超1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超50万元。”月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朝保说。1月15日中午,冬日暖阳轻拂着汉阴县城关镇月河村月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柳树沟的李子园,今年冬天,合作社的李子园已经完成了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来年的丰产打下了基础。
根据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的传统,且种植经验比较丰富,距离县城较近这些有利条件,月河村党支部决定从2020年春季开始发展李子种植,在月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下,目前全村已发展李子园超1000亩。
村里的主导产业规模壮大了,村民务工增收就有了渠道。从每年冬季病虫害防治到春夏季节施肥、除草、摘果等方面,李子园都需要比较多的劳动力。62岁的村民廉引巧在种好自家田地的同时,一有空就到月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50亩李子园务工,仅2024年就领取了务工工资18000多元。“今年我们合作社累计用工60余人,共计发放务工工资超18万元。”朱朝保说。
月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利用李子园套种花生、黄豆等矮秆作物,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产业增收渠道。不仅如此,月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2023年春季建立起农民培训学校,每年定期组织种植大户、务工群众等开展免费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4期200余人。
与此同时,月河村还与县乡村振兴集团合作,盘活村里原来只用于农业灌溉的库塘,用来养殖汉阴人的最爱--“桃花鱼”,通过“国企带镇村”模式为村集体分红,让闲置水面亩均增收2万余元。
汉阴县围绕“南茶北果川道园”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县现有茶园8.57万亩,其中丰产茶园5.1万亩,年产茶叶2400吨,产值达8.1亿元。发展猕猴桃3.2万亩,猕猴桃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建成优质桑园2.5万亩,蚕桑产业综合年产值1亿元左右。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7900亩,富硒水产养殖1.2万亩,生态渔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亿元。产业兴群众富的大好局面正在悄然形成。
建生态乡村,创幸福家园
1月15日中午,走在蒲溪镇胜利村的通村路上,只见村里的道路打扫得干净整洁,村民的房前屋后收拾得整整齐齐,门前院坝里还摆放了种植花草的花盆。
为了使村容村貌保持整洁,胜利村在村民中选拔了1名护河员和9名护路员,分别负责河道垃圾清理和道路垃圾清扫、路旁水沟清理工作。年过50的施文侠是村里的护河员,只要一有时间,施文侠就去清理河道垃圾。经过施文侠的辛勤劳动,胜利村的河道没有了白色垃圾,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全村自来水安全也有了保障。
“目前我们村共清理‘三堆六乱’20余处,免费发放花盆400余个,开展村容环境清理活动10余次,保持了村内10千米水泥路和4千米河道的干净整洁。”胜利村党支部书记曾杰说。
2024年,汉阴县协调落实农村供水项目资金1845万元,改造提升水厂14座,提升3.5万户11.6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能力;累计投资9223万元,完成14.7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17.1公里通村联网路,274.5公里通村路完善以及2座危桥改造等工作,全县交通路网呈现出内畅外联新格局;先后完成改造10千伏线路54.2公里、0.4千伏线路27.6公里,更换变压器42台,新出15条线路26.78公里,对110千伏恒平线降压运行,成功解决5条10千伏配网线路“卡脖子”问题,保障家家户户用电稳定。完成95个庭院经济示范村补植果树18万株。盘龙、太行、三柳入选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清河村入选陕西省“五美庭院”特色村。
改人居环境,提生活质量
双河口镇三柳村是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之一,为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三柳村村“两委”常态开展院落会和入户宣传动员,引导村民扫干净、摆整齐、清污淤、改旱厕、拆违建、除残旧、增绿化、改习惯。
截至2024年年底,三柳村累计建成门前花坛100余个、竹篱笆1500米,建成污水管网2处、污水处理站2处、整治河道200米、整治路边绿化带1000余米,整治“三堆六乱”80余处,新建标准化小花园1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发展庭院经济示范户80户。
“我家厕所周围再也没有难闻的气味了,苍蝇和蚊虫也少了很多,新改的厕所就是好!”说起村里卫生厕所带来的变化,村民吴兴虎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不仅如此,三柳村将闲置的农房谢家院子建成面积为1000平方米,集学生研究、农产品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民宿。同时,在建设银行的帮助下,联系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节目组,将闲置的三柳小学改造成集图书阅览、研学基地、儿童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乡村文化中心。
汉阴县扎实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拆除残垣和违建621户4.37万平方米,旧房改造145户1.3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带2.1万平方米,清理“三堆六乱”1.2万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2.5%,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率100%。12个村被命名为省市级文明村,五一、军坝、盘龙、三柳、双乳等5个“千万工程”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评定,95个庭院经济示范村补植果树苗木12万株,316国道、平涧路、汉双路3个示范长廊已见成效。
增治理成效,建和谐乡村
在蒲溪镇盘龙村,村支书颜显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桃子书记”,这是她带领大家发展主导产业的成就,同时,她还是村民眼里的“法律明白人”。在颜显琴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结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走进村民小组院落与群众唠家常、听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颜显琴不仅带头学法、用法,他还充分运用“321”工作机制,发挥6名人大代表、108名党员、34名网格员的积极作用,及时将村民的意见建议线索反馈给村党支部,并在矛盾化解处置、惠民政策宣传等方面起到协调衔接作用。
针对村民说事、议事、定事、评事的需求,在颜显琴的带领下村党支部不断完善村级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结合村里的产业发展、民生工程、资金使用等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力争把实事办到村民心坎上。
为拉近党员干部和村民之间的情感距离,颜显琴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网格员,结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不定期走进村民小组院落,采取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的“两说一商”工作机制,与群众交朋友、唠家常、听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事关村里发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只有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才能赢得村民的大力支持。”颜显琴说。汉阴县把“321”工作机制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6100余名村(社区)党员、823名人大代表、5700余名网格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全县10个镇全面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工作,建立“群众说事室”188个,建立议事协商人才库,纳入议事协商人才2480人,推动议事协商参与广泛、过程民主、务实有效。共收集群众关注事项3000余件,开展集体协商议事500余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2100件,基层治理能力、决策能力和群众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县域经济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24年,汉阴共争取衔接资金2.04亿元,实施项目141个,“千万工程”首批28个村初见成效,城关镇中堰村集体经济收益率先突破300万元,全县7个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提前完成村集体经济壮大培强,全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来汉观摩,全市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巩固衔接评估考核优秀等次。苏陕协作荣获省级考核全省优秀、全市第一,倾斜支持易地搬迁后扶经验入选陕西省苏陕协作典型案例,陕煤集团援建的县实验中学二期、汉江沿线茶文旅融合项目有力推进。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乡风纯、治理善的乡村新画卷正在汉阴徐徐展开。
编辑:倪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