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阴县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四个机关”职能定位,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推行以“三个机制”强堡垒、“两方融合”强作为、“三化联动”强质效为主要内容的“323”工作法,打造“党建+”工作品牌,着力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人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赋能添力。
党建+素质提升,“三个机制”强堡垒。一是争先进位练内功。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搭建起“常委会党组+机关党支部+全体党员”一级带一级的联动学习机制,常态化开展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不断把牢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按照全省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机关党支部成功创建“一类”基层党组织,荣获年度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二是集训教育提素质。推行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集训机制,以县镇联动的方式,全覆盖组织代表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班,激发代表履职新活力、新动能。搭建“集训教育”大平台,采取“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创新开办以党组织书记主讲党课、委办主任精讲业务、一般干部自讲体会为主要内容的人大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大讲堂,有效提升了人大代表、干部的履职能力。三是联片抓点促示范。依托落实“五同”“三联”工作要求,推行领导班子分片联系指导党建工作机制,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专项整治、化解信访积案、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优化村党支部班子队伍等,到北街社区开展报到服务100余次、领取“微心愿”120个,助力帮扶的平梁镇太行村成功入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动力。
党建+代表履职,“两方融合”强作为。一是支部建在链上。以全省开展“三个年”活动为契机,围绕汉阴五大重点产业链建设,创新在新材料产业链上建立全市首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助推新材料产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并入选2024年度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与县委组织部门共同推动,组建成立汉阴县新材料产业链党委、铁佛寺镇蚕桑产业链党委、观音河镇猕猴桃产业链党委,并同步成立产业链人大代表联络站,推动“党建链+代表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双向赋能、提质增效的新路子,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了人大版“红色动能”。二是代表驻在站上。持续推进代表家站建设,高标准完成167个代表家站建设任务,869名各级人大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实现进站联系服务群众全天候。特别是在新材料产业链人大代表联络站上,12名驻站代表依托代表联络站开展“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20余次,直接解决企业实际困难问题43个。同时,各级人大代表通过代表家站在招商引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成功招引天石汇汽车文化运动产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汉阴。三是家站融在线上。全方位推动智慧人大建设,打造线上代表家站云平台,把代表联系群众、接待选民、民意收集、意见建议办理、满意度评价等拓展到网上,闭环式实现群众“网上提”,代表“马上办”,效果“看得见”。据统计,各级人大代表通过“线下面对面+线上端对端”的双线融合,直接联系服务群众1.6万户,形成代表建议意见219件,为群众办实事2200余件,有力践行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人大代表诺言。
党建+基层治理,“三化联动”强质效。一是网格化联系选民。联合村(社区)党支部设立党员人大代表先锋岗,举办“党建引领·代表献策”座谈会,邀请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让人大代表为解决实际问题出谋划策。同时,建立党代表与人大代表联合调研机制,围绕辖区重点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收集社情民意,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同题共答、形成合力,成功助力一大批民生实事全力推进、落地见效。二是专业化建点立法。深化协同立法工作,积极推进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汉阴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组建专业立法咨询团队,在全县160个村(社区)代表联络站建立立法信息采集点,实行“站点融合、资源共享”,不断畅通社情民意表达和反映渠道。如,以凤堰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契机,及时启动对凤堰梯田保护利用立法论证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专题调研等方式走访法律专家、基层群众500余人次,收集立法意见建议,切实推动立法为凤堰梯田保驾护航。三是精准化为民服务。党组织班子成员通过定期走访调研,以“小切口”形式将群众呼声大、反映强烈的民生急难愁盼问题,纳入年度监督重点议题,组织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执法检查100余次。如,就汉阴县月河川道供水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10次,走访群众200余人,召开座谈会、院落会8场次,并听取审议了县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意见24条,得到了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受到了月河川道沿线老百姓的一致赞赏和肯定。
编辑:沈杰
编审:黄琪雅 黄智发
终审:方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