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该如何彰显特色、创优服务、提升效能?近年来,安康市积极探索构建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加快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增强。


文化服务融入乡村治理


2月24日,在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三元村,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如期举办。活动现场还有舞狮、秧歌等特色节目,吸引了近500名群众前来观演。
村民李成兵边逛边猜灯谜,玩得不亦乐乎。“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不仅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氛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增进了大家的感情。”
举办这些文化活动,离不开乡村文化理事会的“牵线搭桥”。“乡村文化理事会吸纳了一批热爱文化、热心公益、有知识、有能力的新乡贤,组建了道德评议、民间文艺、家训文化等8个协会,将乡村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起来,推进新民风建设。”三元村党支部书记陈忠秋说。
依托乡村文化理事会,三元村组建起约20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不定期向汉阴县文化演出队伍、家风家训宣讲队伍等发出邀请,开展戏曲进乡村、乡贤茶话会等文化惠民活动。
“我们鼓励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文化爱好者发挥‘头雁’作用,充分挖掘秧歌剧、龙船调子、花鼓戏等本地特色文化元素,演好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陈忠秋说,乡村文化理事会还带头参与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陆续建成村史馆、文化活动室、室内文化舞台、室外百姓大舞台,打造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活动“打卡地”。
文化队伍增多,三元村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如今,安康市在1882个村(社区)全面推广由三元村首倡的乡村文化理事会。安康因地制宜,推广以“组建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开展一项特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满城书香引领全民阅读


日常生活中,群众需要高品质的阅读。为此,安康市近年来加大了“文图博”等市县公共文化场馆的提档升级力度,改造提升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建成安康阅读吧自助图书馆48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605个。
安康市图书馆的变化,居住在附近的付长泽看在眼里。“过去,市图书馆面积狭小、房屋老旧,几乎被周围的餐馆‘淹没’。经过翻新改造,现在的市图书馆宽敞明亮,藏书量大幅增加,我经常过去看书。”
和付长泽一样,随着阅读条件的改善,走进图书馆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安康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不仅是升级硬件,在“宠”读者这件事上,安康市图书馆同样不遗余力。
全市范围内读者证一卡通借、通还;开展“你荐书 我买单”、专题图书推荐等活动,让图书采购更加多样化、有针对性;晚间延时闭馆,节假日不打烊;举办安康人周末读书会等系列品牌活动……过去一年,安康市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约51.6万人次,开展线下阅读推广活动685场,累计参与人数约60万人次。
作为安康市图书馆的“常客”,付长泽常参加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场地、图书。大家共读一本书,面对面交流心得体会,是非常愉悦的精神享受。”付长泽说。
“为更好服务读者,我们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安康阅读吧自助图书馆为分馆,在中心城区打造了15分钟阅读圈,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安康市图书馆馆长丁珂介绍,“在全市范围内,我们正打造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县区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四级阅读网络体系。目前,已实现市、县、镇阅读网络全覆盖。”
进入新的一年,丁珂还有更多期待——将阅读资源向乡村青少年、儿童倾斜。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镇村学校的阅读室图书更新慢、复本量大、难借出,孩子们的阅读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丁珂说,“我们希望加强馆校合作,带动全市更多公共图书馆参与‘阅种未来’计划,通过‘流动阅读车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现场办理读者证,带孩子们现场选书,让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得更远、更广。”

编辑:李西明

编审:余涛 黄琪雅

终审:钟明明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