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地处陕南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全县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18个社区,总人口31.14万,是闻名遐迩的油菜之乡、富硒之乡、陕菜之乡、书法之乡,素有安康“白菜心”之美誉。近年来,汉阴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产业富民”五大战略,以打造“陕南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定位,通过强化资源保护,挖掘文化内涵,拓展营销渠道,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提升文化服务能力,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汉阴县借助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东风,以发源于汉阴本土的三沈文化、家训文化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文化服务,强化机制保障,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21年底,汉阴县获得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第一批创建资格。

一是推动文化体系网络化。全县10个镇141个村实现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在20个易地搬迁社区都建设了文体活动中心。县城累计投入4亿元,建成县文化艺术广场、国家B类剧院、书法艺术展览馆、汉阴书院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二是推动文化服务均等化。按照经常化、广覆盖要求,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00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600余场。组建民间文化班社167支,登记造册文化志愿者1000名,年均开展文化志愿活动200场次。

三是推动文化项目品牌化。创新实施“汉阴文化使者行动”和“汉阴文化点亮家园惠民项目”分别荣获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和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竞赛奖。积极对上宣传争取,汉阴被命名为全国首个家训文化之乡和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激活文化资源潜力,增强乡村振兴“亮色”

以四季旅游季为引领,以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重点,推出“锦绣汉阴读书会”和“农耕文化体验游”等文化创意活动,形成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活动,“三沈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家训文化”五张文化名片越唱越响。

一是大力弘扬三沈文化。中华文化文明五千年,一门出三杰,古有“三曹”“三苏”,今有“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沈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及放眼世界的开放文化。根基在汉阴,脉系在汉水,精神在民族,已成为新时代提升汉阴精神的根本所依,汉阴推进“5775”发展战略,建设富强、活力、人文、美丽、富裕的锦绣汉阴的精神支柱,提升汉水人文精神的血脉所系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所存。

二是着力做实美食文化。汉阴是陕西省第二个“陕菜之乡”,特色菜品470余种,先后有冬季养生宴和臻熙蘑菇宴两个中国名宴,汉水蒸盆子、墨鱼汤等4道中国名菜,涧池烩面片、油炸饺子等5种中华名小吃;14种特色菜品被评为“陕西名菜”,10种小吃评为“陕西名小吃”,其中白火石汆汤、炕炕馍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突出以烩面片为主打的汉阴美食,全力推进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经营,力争五年内在大中城市发展汉阴美食标准店10家以上。

三是聚力打造红色文化。汉阴是陕南抗日第一军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何振亚、沈启贤、杨弃三位开国将军。为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培育特色亮点、强化政治引领,汉阴县组织专业人员分赴三位将军生前居住地北京、辽宁等地,开展史料征集、采访等工作。收集、制作了《红色汉阴之开国将军》《从汉阴走出的开国将军何振亚》《从汉阴走出的开国将军沈启贤》《从汉阴走出的开国将军杨弃》等系列专题片,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习的鲜活教材,被陕西省委组织部评选为“红色故事”优秀课件。目前,汉阴正在全力加快推进陕南抗日第一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陕西安康乃至陕南传播红色文化的新地标。

四是竭诚保护农耕文化。以凤堰古梯田为依托,发展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于一身的生态产业,充分展示大自然的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被农业农村部公布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陕南唯一;汉阴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第一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首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省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县,被表彰为村庄清洁行动省级先进县。

五是传承发展家训文化。立足“沈氏家训馆”(展示了汉阴人民数百年来治家教子、修身处世,以及弘扬“家国文化”的行为规范),开展“树立好家规、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活动,打造中小学生励志研学基地和家训家风教育基地,持续提升“礼仪汉阴、好客汉阴、文明汉阴”影响力。“沈氏家训”上榜中国优秀传统家规,被中纪委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

三、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增添乡村振兴“成色”

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整合民俗文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独特资源,创新文化领域系统集成改革措施,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方位构建“旅游+”产业链,有力提升了文旅产业对外影响力、辐射力。

(一)“旅游+农业”,让乡村资源“火”起来。一是探寻“引爆点”。围绕“打造精品乡村游,建设最美目的地”的思路,通过成立国有旅游开发公司,招引国内一流专业运营管理公司等方式,盘活打造了凤堰古梯田、花遇湾牡丹园、盘龙桃花谷、双河口古镇等一大批核心景点,依托山林经济和特色种养,开发本地农、林、牧、副、渔类旅游商品,凤堰大米、三元茶叶、盘龙仙桃、赵家河李子等一批农业产品深受广大游客喜爱。二是找准“绽放点”。按照“龙头企业+旅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将农户吸纳到产业链上来,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发展创业增收。同时,挖掘当地民俗歌舞文化潜力,让游客留下来、乐起来、舞起来。三是切中“兴奋点”。相继举办油菜花旅游季、荷香旅游季、稻香旅游季、养生旅游季等系列活动,吸引多家旅行社、自驾团队参加,游客在不同季节体验到汉阴不同的美丽和魅力,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旅游+文创”,让沉睡文化“动”起来。一是多角度“创意”。破除传统的观光、游览、品鉴等旅游机制,把地方特色文化与灵感创意相结合,植入到首饰、便签、文具、手机壳、鼠标垫等产品中,重新赋予文化新的生命。二是全方位“招引”。打造特色文化产品一条街,将艺术创作、文化传媒、新媒体创意、文化产业设计、文玩、音乐及微电影制作等创意类产业集聚,打破传统各自为政发展局面。发挥国有文化公司作用,招引文化运营公司,提升改造数字电影院,群众观赏性、体验感进一步提升。三是多元化“留人”。定期举办文化创意集会,吸引更多文创爱好者结合汉阴地域特色文化、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等资源,运用抽象、拟人等技术手段,呈现出既符合历史,又迎合现实的文创产品。目前汉阴县已形成的文创成果包括人文系列、自然风光、非遗文化、移民文化、企业形象等多种类别,涉及单品共100余个。

(三)“旅游+餐饮”,让文化产业“活”起来。一是搭建平台。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创建汉阴地域特色富硒美食街,吸收、融合了30余家特色餐饮店进驻,一店一品,荟萃汉阴特色,集中传播汉阴美食文化,重点展示上百种纯手工制作、地道乡村味的美食。二是广泛宣传。多角度、多方位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精准化营销当地美食,全面提升“陕菜之乡”知名品牌,延长游客驻足时间,增加游客造访频次。三是丰富体验。从单纯观光拓展到摘农家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打造集精品民宿、研学基地、特色美食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全县各景区内中小型游客接待点达到100余家,极大丰富了游客感官生活。同时,通过推进“旅游+体育”“旅游+电商”等方式,促进旅游与其它业态的融合发展、联动发展,着力培育旅游投资、消费热点,促进全县旅游融合发展蒸蒸日上。

乡村文旅发展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头戏”,汉阴县在聚合文旅发展各色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人文和经济发展双丰收,实现“诗”和“远方”完美结合,促成“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编辑:李西明

编审:余涛 黄智发

终审:钟明明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