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阴县深入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努力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残疾儿童关爱体制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岁的小女孩妮妮(化名)家住汉阴县城关镇,2023年4月临床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表现为语言交流、生活自理和感知觉障碍。胆小的妮妮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害怕摇晃,不能独立完成平衡台、平衡步道等测试游戏。在汉阴县残联的关心下,及时将妮妮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治疗项目,协调联系入住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安康医疗延伸点进行康复治疗,为妮妮制定了以药物、穴位贴敷和言语认知、运动耐力为主的康复训练计划。经过一年的康复治疗,妮妮能够独立完成荡秋千、斜坡上滑板、羊角球跳和爬高等游戏,四肢的肌力耐力和协调性大大改善。“通过这段时间的治疗,妮妮各方面动作都比之前灵活,感觉孩子脑子转得更快了,感谢汉阴残联和康复点的悉心治疗和关爱!”妮妮妈妈充满希望地说道。
“儿童期是残疾人康复的黄金时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多数残疾儿童能显著改善功能,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经济、精神负担,更能正常上学、就业。”汉阴县残联副理事长宋金鱼说道。汉阴县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从项目式运作向制度化保障转变,从而解决过去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覆盖面窄、不可持续性等问题。同时,切实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机构建设,指导县妇幼保健院建成全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定点医院,让辖区残疾儿童求助有门、治疗及时。走进汉阴县妇幼保健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孩子们正在多功能训练室上课。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中心在县残联的指导下成为全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定点机构,为全县的孤独症、智障和肢体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
正正(化名)是一名五岁的小男孩,自出生后就一直在汉阴县妇幼保健院做常规体检,发育一直较同龄儿童落后。去年10月,在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康复中心医生的建议下前去西安市某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被诊断为“孤独谱系障碍症”。面对西安路途遥远与昂贵的费用,正正妈最终选择在汉阴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
在未开始康复前,正正只能完成简单的指令,眼神交流差,呼名反应欠佳,只能够模仿简单语言,不会主动表达。量表测评发育商只有27.3月,在康复5个月后,再次测评发育商已经能够达到37.5月的水平,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短短5个月认知水平就得到了很大提高。
正正从干预初期对环境和人都不熟悉、不想进教室,到后来每天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从不遵守规则到能听懂简单指令,从只会发一两个音到能够简单对话,与普通孩子的成长对比,这些一点一滴的变化也许不算什么,但对正正父母来说却是康复好转的希望,更是康复师和医护人员们日复一日辛勤付出的成果。
据了解,该中心设有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多功能训练室等,配备了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主要针对肌张力异常、脑瘫、语言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婴幼儿,采取早期干预、物理治疗、特殊教育、言语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康复治疗。自开诊以来,该中心共接诊残疾儿童及发育异常儿童4120人次,通过干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的儿童,身体机能得到明显增强。“此前了解到残疾儿童家庭对康复训练的需求后,县妇幼保健院立足群众需求,投资126万元对医院进行了改造,在县残联的支持下,建成了全县第一家儿童康复训练医院,可满足汉阴乃至周边县区残疾儿童康复的服务需求。”汉阴县妇幼保健院院长方宏介绍。
与此同时,作为全县妇幼保健工作的主力军,县妇幼保健院坚持源头预防和科学管理,做实做细育龄妇女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形成婚检、孕前、孕中、分娩、产后“一条龙”,产科、儿科“一条龙”,医疗、保健“一条龙”的“三条龙”服务体系。通过妇幼云平台手机终端系统,向孕产妇自动推送咨询服务信息,发放电子免费券,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优生检查及孕期产检,减少出生缺陷发生风险。该院利用出生人口数据监测系统,实行信息共享,构建了“逢怀孕必检查、逢分娩必诊断、逢缺陷必报送、逢风险必干预”的“汉阴模式”,从源头上防范出生缺陷发生,减少残疾儿童发生率。在全力满足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汉阴县残联不断提升康复质量、细化救助制度。2019年以来,汉阴县在安康脑病医院等定点机构康复0至6岁、7至14岁残疾儿童69人次,使用救助资金43.77万元,残疾儿童的各项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家长培训满意度达100%。县妇幼保健院确定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以来,已有23人在院接受治疗,每人每月可享受2000元的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补助,大大减轻了全县残疾儿童家庭赴外就医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据统计,2021年来,全县投入59万元免费为50名残疾儿童提供上门康复服务,让残疾儿童及家庭充分感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县残联理事长李乾兵表示。帮扶残疾儿童,汉阴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救助体系、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从残疾儿童出生开始,预防出生缺陷;建议到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救助,并积极治疗;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社会都在参与和关注。
编辑:曾萌萌
编审:余涛 黄琪雅
终审:钟明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