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政协2022—2026年文史资料工作规划》,为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史料征集,推动文史资料工作“两个转变”,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凝心聚力建设锦绣汉阴,现面向各单位、各界人士征集文史资料稿件。《汉阴文史资料》选辑常设史海钩沉、红色记忆、岁月回眸、时代变迁、文史探究、家风家训、民间轶闻七个栏目。广泛征集我县关于政治建设、统一战线、经济建设、城乡发展、生态文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方面重要史料,古今兼收,以近现代为主,重点征集反映建党、建国以来重大事件、重大建设、重要人物、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知名人士、民风民俗、历史故事、农耕文化、高质量追赶发展纪实、诗词楹联、名书名画等方面的“三亲”史料文稿,包括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书信、影像资料等。1.遵循“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三亲”原则,突出统战性、史料性、可读性的“三性”特点和地域特色,内容要求客观、真实、具体,严把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符合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2.文稿不限体裁,可自拟题目,也可参考选题(见附件《汉阴文史资料》征稿选题参考题目),以回忆性、纪实性史料为主,不拘长短,忠于史实,秉笔直书,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具体细节,尽可能确实详尽、文风朴实,不加评论,严禁虚构和杜撰。3.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引用史料和他人文章的请注明出处。《汉阴文史资料》已刊载的文稿,不在此次征集范围之内。来稿经采用后将回赠作者样书,并按照《汉阴文史资料报酬支付办法》付酬。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以政协汉阴县委员会名义给予表彰奖励。征集工作长期开展,2023年征集时间截至10月10日。来稿请尽量发送电子文稿,务必将作者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标注于来稿末尾。1.历史沿革。反映古汉阴县治以及历史沿革的有关史料和研究成果,深入搜集王戒、怀让、钱鹤年、清代20名进士等历史名人的史料,进一步丰富汉阴深厚的人文底蕴。2.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没收官僚资本,扶持私营企业,建立国营经济;统一财经,平抑物价,繁荣市场;工交、农业、商贸、文教等各条战线为恢复经济所作的努力。3.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前农村土地关系状况;土改的准备、展开和复查各阶段的情况;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后农村的巨大变化。4.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合作化运动中的先进典型;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的发展途径;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1954 年起由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知名工商业者在公私合营中的亲身经历及感受。5.亲身经历重大活动回忆。亲身经历胡耀邦、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汉阴调研视察工作的回忆;参加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等重大活动的回忆文章。6.“五四运动”参与者陈兆枢、陈声佩、陈紫枢昆仲等进步人士史料;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光辉事迹、英雄人物的研究;聚焦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汉阴籍老战士及后裔,抢救一批反映普通革命战士英雄事迹的红色史料。7.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中共汉阴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成立;废除保甲制度,建立乡、村人民政权;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建立;流传民间反映四十一个乡镇特点的对联;改革开放后,汉阴县、镇(乡)、村三级的演变;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建设及重大案件史料。8.社教和“上山下乡”运动。1957年至1962年、1963年至1966年、1991年至1992年进行三次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亲身经历。干部、知识分子下放“五七”干校和工矿农村“劳动锻炼”,知识青年到农村、农场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等。9.工商联及其代表人物。县工商联的成立、发挥的作用、组织的重要活动及其代表人物的事迹。工商联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走上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岗位,在地方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历史经验。10.宗教团体和知名宗教人士。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汉阴的传播及其重大活动,重点寺庙、教堂的恢复和发展,知名宗教人士的爱国爱教事迹,宗教界的对外友好交往。11.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与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联谊活动、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台港澳和海外的汉阴籍人士在事业上的成就和爱国爱乡事迹。12.参与和援外建设。汉阴籍援疆援藏干部的经历、业绩和精神风貌;援外建设人员的经历和事迹。13.重点水利工程的治理和建设。建国初期对重点水利工程的关注和作出的决定,重点水利工程委员会及重点水利工程指挥部的建立,方针的制定和贯彻,重点工程的建设;干堤的整修加固,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的坎坷历程和发挥的巨大效益,骨干工程的建设。14.从“大集体”到“联产责任制”。1961年农村联产到户责任制(简称“责任田”)的试点、推行。始于1982年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称“包干到户”)的萌发、试验到逐步在全县推广的曲折历程。15.重大项目建设。我县重大的现代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建设和发展经过,重点突出贡献人物的事迹以及经验。16.国有企业发展。国有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制情况,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型国有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历程。17.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多年徘徊和改革开放后的逐步发展,一些典型企业的创业经历。18.汉阴老字号企业、名特产品和名牌产品。历史上负有盛名的老字号企业和名特产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和发展情况;改革开放后,一些企业有培育、维护、拓展名牌产品的经历。19.民营企业兴起。改革开放后,有重要影响的民营企业及优秀企业家(包括县外汉阴籍)的创业发展史。20.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外出务工“闯世界”的艰辛,外出务工中卓有业绩者或见义勇为者的感人事迹,学有所成的民工返乡创业经历,政府对劳务输出的服务和管理情况。21.救灾减灾。在历次重大灾害发生时,党政各级领导和干部深入灾区组织群众抗灾救灾,人民解放军赶赴灾区抢险救灾,救灾斗争中涌现出的为抢救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而不惜牺牲的感人事迹,灾区群众生产自救、恢复家园,社会各界对灾区的支援。22.扫盲和工农教育。建国初期扫盲和工农教育运动的蓬勃兴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曲折经历,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24.希望工程。汉阴“希望工程”的实施和“希望小学”的建立,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一些有典型人物的经历。25.社会办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办学的兴起,民办学校的创办和发展。26.科研成果和科研设施。科研项目的攻关活动及其研究成果的作用、意义,科研设施的建设和发挥的作用。27.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科研机构的创办、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管理的经验。28.地方戏剧和民间艺术。地方戏剧和民间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发展和现状。29.文化艺术团体。一些有影响的文化艺术团体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30.文化旅游及新闻事业。凤堰古梯田4A景区、双河口古镇等景区发展经过。汉阴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创建和发展。31.地域文化及文化艺术家。中国书法之乡的创建及传承。作家、诗人、音乐家、舞蹈家、书画家、表演艺术家等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经历。32.医疗机构和知名医卫人士。医院、医药机构的创建、发展和改革。中、西医研究人员和医生潜心钻研医学,毕生治病救人的经历。汉阴卫校的成立、发展历程。33.卫生防疫。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的预防、治疗、消除的经过。农村兴办合作医疗,医疗队的工作情况和救死扶伤的事迹。34.体坛健儿。运动员顽强拼搏、勇夺全国比赛奖牌的经历,教练员和其他体育工作者为培训运动员夺取奖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35.群众体育运动。群众体育运动中涌现的全国、全省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在全国、全省性赛事中夺冠的优秀业余运动员的事迹和经验。36.财税工作。解放初期开展减租减息工作的回忆;解放初期公债发行工作的回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财税工作回顾,农业税征管工作历程;建县以来税务机构的筹备、创建、发展演变情况。37.市场经济与工商行政管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观念转变、市场主体培育等;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成立、发展、演变,以及在不同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38.交通运输。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交通运输业的回忆;20世纪60年代参加“三线”建设的情况回顾;汉阴县汽车客运站、火车站的创建、发展、演变情况;改革开放后汉阴县交通业的发展与变化。39.金融服务。解放后我县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的筹备、创建、发展、演变情况。40.邮政通信。解放后汉阴县邮政局的筹备、建立、发展、演变情况;解放后汉阴县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企业发展情况回顾。41.城市规划和建设。亲身经历汉阴县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情况的回忆;从汉阴县城“双创”看市政建设的巨变;汉阴县建筑公司筹备、建立、发展、演变情况的回忆;解放初期汉阴县城建设状况的回忆;解放后汉阴县重大城建项目的回忆;汉阴县××城镇建设回忆。42.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真实反映汉阴县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和“八个一批”措施落实及“抓党建促脱贫”等方面的决策部署、创新做法、突出成绩、典型人物、先进事迹。43.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确定、保护、维修和管理,重大的考古发现,重要文物的抢救和保护。结合本地史脉线索,对汉阴人文荟萃、人文化形成原因的研究性文章。44.反映汉阴地域特色的好家训及传承好家风回忆文章;创建中国家训文化之乡过程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45.反映汉阴风土人情、地域文化,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掌故和逸闻趣事。
编辑:曾萌萌
编审:余涛 文婷
终审:方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