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汉阴县城关镇五一村,村道干净整洁,庭院整齐划一,农户房前屋后建设小菜园和小果园,让村民在美丽庭院里畅享“美丽经济”。庭院经济稳步推进的背后,村党支部做了大量工作,逐户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引导村民利用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这是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心骨”作用的一个缩影。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汉阴县城关镇坚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擎作用,着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党建领航、支部联建、村企联结、抱团发展的路子,因地制宜整合全社会优势资源,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多元产业发展,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筑牢组织建设“桥头堡”。该镇大力推动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堡垒巩固工程,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确保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在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的配备、教育和管理上,该镇党委始终坚持“重实绩、重品行、重适配”的政治导向,坚持谋划先行,全面优化村(社区)“两委”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倾力打造信念坚定、政治清醒、真抓实干的党员干部队伍;在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时,积极引导全镇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等进入镇村级党组织,为乡村振兴注入功能更强、结构更新的“血液”。每月召开支部书记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全镇党建工作,明确责任清单,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支部书记“擂台比武”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互学互促、打擂争锋、创新实践、充满活力,促进发挥头雁引领作用。规范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各项党内活动,严把发展党员入关口,深入开展党员干部“比学赶帮超”行动,为建强党支部战斗堡垒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人才振兴“主力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自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以来,该镇聚焦技能型、生产型、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四类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外引内培”工程,通过释放政策红利,提升在外创业能人“归巢热度”。深入开展“归雁经济”“劝募新乡贤”行动,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返乡、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加大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近年来,累计引入返乡创业人才156名,建设创业项目63个,充满朝气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生机活力。在发展乡村产业上,充分利用“农民夜校、田间课堂”培养“土专家、田秀才”,今年一季度,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数字大棚圣女果等新品种、新技术13项,开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食用菌繁育等培训班21次,培训农户2100余人次,培育家庭农场示范户23户,通过农技专家、产业发展指导员和农户“结对子”,深入田间地头,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产业能人,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铺就产业兴旺“致富路”。为赋予产业发展动能,今年以来,汉阴县城关镇积极推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联结机制,统筹21个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业共建、利益共享”发展格局。在镇党委的统筹引领下,推动村社联建、企业帮扶村、强村与弱村等联建联帮行动,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与农户产业发展结对帮扶模式,汇聚结对共建的奋进之力。“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该镇立足地理生态资源,遵循当地农业经济规律,围绕猕猴桃、脆李、葡萄、樱桃、黄桃等11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林产业,广袤的山林田野间,一个个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堰村千亩民兵产业园、赵家河千亩蜂糖李园、中坝村千亩猕猴桃园、月河千亩樱桃沟等一个个蓬勃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织密基层自治“治理网”。有效的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汉阴县城关镇党委以“党建+‘321’基层治理模式”提质增效为牵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深入开展法律顾问提升工程、法治宣传提升工程、“321”网格员晾晒工程,全力推动村(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各村(社区)通过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修订完善了《议事协商规则》和《村规民约》,为村级议事协商工作提供了规章制度保证,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议事协商新格局。为推动新民风建设,镇党委指导各村级党组织利用党员活动日、远程教育、群众代表大会开展教育培育,强化村规民约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在防范化解基层治理出现的家庭、邻里矛盾纠纷上,建立镇村党员干部推行包村联户机制,推行“群众吹哨、党员报到”,做到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困难烦事必到,聚力创建乡村和谐、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编辑:李西明
编审:余涛 文婷
终审:邹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