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水源涵养地周边,坐落着一片孕育淳朴民风的土地。这里的群众多以务农为生,困境家庭的孩子,比同龄人更渴望通过教育改写人生轨迹。2024年8月30日,江苏省溧阳市后周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徐晓俊怀揣对山区教育的赤诚,远赴陕西省汉阴县实验中学支教。在圆满完成本职教学任务之余,他将满腔热忱倾注于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小灿(化名)点亮成长之路,用责任与担当深刻诠释了人民教师的仁爱本色。
秉责前行,以共情之心锚定帮扶方向
2024年9月,在溧阳挂职汉阴联谊会上,徐老师从县政府副县长李捷的介绍中,初次听闻小灿的故事:这个女孩家境贫寒却始终自强自立,一心想靠读书改变命运。这份超越年龄的坚韧深深触动了徐老师,他当即下定决心伸出援手,主动联系李县长,提出利用每周日下午的时间,无偿为小灿补习数学。
为精准掌握孩子的困境,徐老师多次深入家访,并与学校老师、镇村干部反复沟通,逐步摸清小灿面临的生活与学习难题:她每周需往返24公里家校路(乘车50分钟),住校期间刻苦学习,周末回家还要主动承担家务、照料家人;家中学习环境简陋,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当看到孩子单薄破旧的衣物与简陋的生活场景时,徐老师更坚定了“尽己所能帮孩子走出困境”的信念,将帮扶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多维发力,以务实之举破解成长难题
面对小灿的困境,徐老师迅速制定“生活+学业+心理”三维帮扶计划,用实打实的行动为孩子纾困解忧,让帮扶既有温度,更有实效。
生活保障先行,筑牢成长“安全网”:了解情况后,徐老师第一时间自掏腰包,为小灿购置合身衣物、成套学习用品及营养食品,优先解决孩子的迫切需求;后续又持续关注小灿的生活状况,定期送去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切实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让孩子能卸下生活重担,全身心投入学习。
学业辅导跟进,点亮求知“引路灯”:针对小灿数学基础薄弱、缺乏课外辅导的问题,徐老师主动担任“周末辅导员”。无论刮风下雨,每周日下午他都准时赴约,耐心为小灿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框架。他还结合小灿的学习节奏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通过趣味例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主动提问、表达想法,逐步帮小灿建立学习自信,让数学不再是“难题”。
心理关怀护航,托起梦醒“启明星”:徐老师深知,困境孩子更需要情感陪伴与精神鼓励。他每次辅导后都会特意留出时间与小灿谈心,认真倾听她的学习烦恼、生活困惑,用温暖的话语驱散她内心的自卑与不安。当得知小灿的梦想是“考上普高、读大学,学法律帮助更多人”时,徐老师不断鼓励她,“要踏实坚持,你的聪明和努力一定会让梦想成真”,逐渐成为小灿信赖的“知心朋友”与“临时家长”。
见证蝶变,以持久之爱照亮未来之路
在徐老师持续近一年的帮扶下,小灿发生了令人欣喜的蜕变,从内到外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习上,小灿对数学的兴趣显著提升,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问”,不仅能轻松跟上课堂节奏,还会对题目解答提出独特想法,数学成绩实现质的飞跃;性格上,曾经的腼腆自卑逐渐褪去,她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积极参与班级集体活动,脸上时常洋溢着灿烂笑容;思想上,她更坚定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面对家庭的不易,能以“好好学习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激励自己,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担当。
2025年支教工作临近结束时,徐老师仍牵挂着小灿,带着水果与零食再次前往她家。沿山间水泥路前行时,他更深刻体会到苏陕协作、东西部合作的意义——这不仅是资源的帮扶,更是爱心的传递,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东西部人民,而自己的帮扶,正是这条纽带上的小小一环。
如今,小灿的成长故事已被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收录报道。她就像大山里倔强生长的花,以瘦小的身躯绽放出坚韧的力量;而徐晓俊老师用爱与行动浇灌的这份希望,不仅照亮了小灿未来的求学之路,更成为山区教育帮扶中温暖动人的注脚,为更多困境孩子的成长注入了信心与力量。
编辑:曾萌萌
编审:黄琪雅 黄智发
终审:方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